作者: 記者張中昌、彭禎伶╱台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3年7月8日 上午5:30
工商時報【記者張中昌、彭禎伶╱台北報導】
「我們還是會繼續併購!」三商美邦人壽總經理孟嘉仁表示,成為上市公司後,仍是要穩健經營,但腳步要跑更快、更有企圖心,特別在公司資產規模、人力上,光靠自發性成長是不夠的,因此三商美邦將無役不與,只要有壽險公司出售,就會去評估合併可行性。
3年內 總資產拚破兆
目前資產規模逾6,300億元台幣的三商美邦人壽,有計畫3年內總資產破兆元,因此積極參與國華人壽、紐約人壽、宏利人壽等併購案角逐,雖然未成功,但孟嘉仁表示,只要有機會就會繼續參加,三商美邦人壽也已訓練出自家併購團隊,完全不需外聘財顧公司。
1993年,政府開放新保險公司成立,當時共有8家企業集團籌組設立壽險公司,市場稱之為「新八家」。今年,這些公司都將陸續慶祝20歲生日,三商美邦人壽正是其中之一。
三商美邦人壽沒有金控背景,卻是新八家中靠著自己成長,卻也獲利表現最佳的公司,孟嘉仁分析,最大關鍵就是穩健投資策略及耕耘利基市場,讓稅後盈餘能持續呈現正數,今年更要力拚連9年獲利。
他強調,壽險公司要連續好幾年都賺錢,這在國內算是少見的,因為2008年金融海嘯時,國內整體壽險業大幅虧損超過1,200億元,當時每家保險公司都進入寒冬,可是三商美邦人壽逆勢超額成長11%,年度盈餘20.73億元,顯示一路走來採取保守姿態,最後也印證布局策略的成功。
從資產配置狀況來看,三商美邦人壽目前約90%為固定收益相關的資產,包括國內與國外的債券、房屋及保單貸款等,風險性資產只占約10%,其中股票比重僅約6%。
2011年長期合作的美方合資對象MassMutual因策略考量,退出三商美邦人壽經營團隊,孟嘉仁說,那年是三商美邦的「策略自主元年」,以往美方大股東不愛投資國內房地產、不能上市、不作信評、對會計制度改革較悲觀,分手後,三商美邦人壽申請上市,成為16年來國內第一家上市壽險公司。
股票上市 擴大競爭格局
今年滿20歲的三商美邦人壽,剛成為上市公司,孟嘉仁說格局與競爭標竿都會不一樣,以前是跟新八家壽險公司競爭,現在競爭對手就是同為上市公司的中國人壽、台灣人壽,因此三商美邦人壽的經營及投資策略也會轉變,至少會追上同業平均數。
孟嘉仁指出,三商美邦可運用資金,今年底應可成長到6,000億元,已向金管會提出申請,希望海外投資比重提升至40%,只要獲准,再加上外幣傳統保單部分,國外可投資比重將拉高至46%,換算約有400~500億元加碼空間,有助拉升投資報酬率。
投資台股部位可望逐步逢低加碼,拉高到10%的水準,不動產部位則希望由現行3.7%,逐漸拉高到5%,在穩健投資部位外,增加一些獲利空間大的標的。
除此之外,三商美邦人壽近年的業績成長,一樣表現優秀,2008年至2012年總保費成長率平均9%,超過業界平均值;資產管理規模(AUM)成長率19.72%,也高於業界的12%。
孟嘉仁表示,低利率環境下,現在大多數壽險公司都面臨嚴重的利差損問題,但三商美邦人壽利差損包袱較輕,除了因為公司較年輕外,過去都以銷售長年期壽險為主,每年都帶來穩定的費差益與死差益,讓公司保單資金成本逐年下降中,當未來利率回升時,可望馬上擺脫利差損,進入利差益階段。
孟嘉仁表示,今年三商美邦人壽喊出「永續經營」的口號,這有兩層含義,一是大股東及經理人長期持有股票,二是對民眾履行保單承諾,畢竟壽險是長期事業,經營思維要更注重長遠,才能成為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,做每個保戶生命中最強後盾。
……..文章來源:按這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