競爭力不足 MSCI頻示警

作者: 記者張志榮╱台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 – 2013年7月10日 上午5:30

工商時報【記者張志榮╱台北報導】

在台股,沒有什麼新聞比MSCI更能牽動股民心,因為外資幾乎已成為主導台股走勢關鍵因素,而MSCI就是外資怎麼看台股間接指標。

對台股而言,MSCI每年有2件宣布事項要注意,一是每季(2、5、8、11月)的權重調整,二是6月宣布的股市分類調整;可惜的是,這幾年MSCI幾乎都對台股捎來壞消息:前者是屢屢調降台股權重,後者則是暫不將台股升格為已開發市場,顯然台股在MSCI心中是不甚討喜的。

MSCI自1996年首度將台股納入後,花了10年時間、也就是2005年才以100%市值計入,也就是說,2005年後的台股,再也無法以「市值被打折」作為權重無法反應台股實際價值的藉口,需以自身實力全力與其他股市直接競爭。

熟稔MSCI操作的人都知道,MSCI關於股市權重調整,經濟成長率、股市流通性、市值變化是主要考量因素,在同一指數內,只要別的股市市值被多納入,台股權重自然就會被稀釋。這幾年來,因中國與東南亞股市經濟成長非常快速,直接反應在市值變化上,加上主要競爭對手之一的南韓「母以子(三星)貴」,這幾年市值變化不是很大的台股,在「餅」就是那麼大的MSCI總計入市值池子中自然被稀釋掉,最後就反應在MSCI屢屢調降台股權重的結果。

若從「台股升格成功代表外資圈肯定台灣資本市場自由化」的邏 輯來看,台股至今未能升格成功,背後應有結構性因素。至於台股未能升格至已開發市場的原因,根據MSCI的說法,台股在經濟發展、市值、流動性等指標符合已開發市場規定,但認為政府過去在「市場接近性」指標上幾乎沒有進度:

一、缺乏境外新台幣貨幣市場可運用;二、台股外資資金提前到位限制未能解除;三、ID制度僵硬,使得實體移轉與境外交易的採用,在實務上很難操作。耐人尋味的是,MSCI在台股在近幾年未能升格成功的原因,幾乎都圍繞著上述3項不變,也就是說,政府這幾年來在資本市場所做的努力,似乎都無法讓MSCI背後的國際機構投資人認同,如果政府把「台股升格」視為想拿下政績之一,這筆帳該算在誰身上呢?

……..文章來源:按這裡